登入  |  English
感謝您對「自由軟體鑄造場」的支持與愛護,十多年來「自由軟體鑄造場」受中央研究院支持,並在資訊科學研究所以及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執行,現已完成階段性的任務。 原網站預計持續維運至 2021年底,網站內容基本上不會再更動。本網站由 Denny Huang 備份封存。
也紀念我們永遠的朋友 李士傑先生(Shih-Chieh Ilya Li)。
自由專欄

自由專欄

◎本文原載 Linux Pilot,原文章連結按此

Firefox 瀏覽器開發廠商 Mozilla 基金會在 2012 年 11 月 15 日,公開了 2011 年度的收益狀況,其營業額再創新高,比 2011 年增加了 33%,達 1 億 6350 萬美元。但風光的背後的危機,卻更加令人關注。

◎ 本文原載 Linux Pilot,原文章連結按此

最近筆者參加了一個廠商舉辦的產品發布會,重點推廣的是一個可判斷軟體是否有保安漏洞的工具。負責介紹產品的是一位資深的保安顧問,但言談之間卻多次將開源技術與危險性劃上等號,目的自然是為了顯示他們的產品何等安全,但概念上卻大錯特錯。

◎ 本文原載 Linuxpilot 網站,原文章連結

一直以來,全球汽車工業都以數家大廠為主導,傳統汽車已經為它們賺取了足夠收入,故各廠商對開發電動車 (EV) 都沒有太大意欲。而且汽車開發的門檻極高,不但牽涉多方面工程技術和大量專用零件,如何在短時間內開發出成品也是問題,開源的手法正是解決之道。

◎ 本文原載 Linuxpilot 網站,原文章連結

本文刊出之日,倫敦奧運會已經圓滿結束。奧運會一直是廠商測試新技術的試驗場,除了因為可吸引世人目光之外,比賽衍生的不可預測性對新技術將會是重大的考驗。這次倫敦奧運會是歷屆以來採用最多開源技術的一次,官方網站完全使用開源技術架設,足以承受全世界關心奧運的用戶 24 小時不停存取。

◎ 本文原載 資訊人權貴ㄓ疑 網站,原文章連結

長尾理論是否也適用於就業市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對於年輕的求職者及短頭市場內(例如竹科工程師與教授等等令人稱羨的職業)已就業的人士而言,這又意謂著什麼?如果雨林的雨量減少,沙漠開始降雨,生態系會發生什麼變化?你想當什麼樣的物種?

◎ 本文原載 台灣創用 CC 計畫 網站,原文章連結

本篇文章將簡介最近正在推行的「公眾領域貢獻宣告 (CC0) 」與「公眾領域標章 (PDM) 」,並且透過比較列表,讓大家更清楚兩者之間概念上的差異。

◎ 本文原載 Linuxpilot 網站,原文章連結

熟悉開源產業的朋友大概都會聽過 GitHub,甚至是 GitHub 的用戶,最近 GitHub 得到著名創投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 的 1 億美元投資,究竟 GitHub 為何會這麼值錢?

GitHub 一如其名是 Git 的集散中心 (Hub)。Git 是 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創立的專案,是版本管理系統 (Version Control System, VCS) 的一種,可以為軟體在開發的途中提供版本的管理。從前開發人員看到一個他想參加的開源項目時,首先就要到官方網站下載程式碼,修改後告知程式碼維護人員,維護人員認為沒有問題的話,才會把修正的部分整合到原來的程式碼中。

◎ 本文原載 Linuxpilot 網站,原文章連結

遊戲廠商 Valve 早在 2010 年,已經表示過會推出 Linux 版的 Steam 平台,只是一直都沒有實現。但最近 Valve 卻一反常態,開始招攬 Linux 人材,務求把 Linux 打造成遊戲平台,原因是 Valve 開始受到微軟的威脅。

◎ 本文原載 Linuxpilot 網站,原文章連結

最近一位業界的朋友因癌病離世,令筆者更加留意有關抗癌的資訊。癌症早在古希臘時代已經被發現,諷刺的是到了所謂「科學倡明」的今天,依然沒有徹底治療的方法。但最近有人開始用一種創新的方法和癌細胞對抗,更難得的是他們願意把研究的成果,以開源方式與大家分享。

◎ 本文原載 Linuxpilot 網站,原文章連結

展示最新網路技術的 Interop Tokyo 2012,在會場一角首次設置了名為 OpenFlow ShowCase 的展區,首次將全球不同廠商的 OpenFlow 產品作相互的兼容測試。面對 OpenFlow 來勢洶洶,思科最近終於推出開放式網路環境 (Open Network Environment) 還擊。

◎ 本文轉載自台灣創用 CC 計畫︰https://creativecommons.org.tw/blog/20120530

2005 年,兩位來自義大利的互動設計師 Massimo Banzi 與 David Cuartielles 決定展開一個新的嘗試,他們將硬體設計圖使用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CC BY-SA) 釋出。他們稱這個計畫為開源的實體運算 (Physical Computing) 平台--Arduino。
◎ 本文轉載自 Linuxpilot,原文請見此

Facebook 因為股價急挫,飽受多方評論家和媒體指責。但作為開源業界的一份子,Facebook 其實作出了不少貢獻,值得後進的企業學習。
◎ 本文轉載自 Linuxpilot,原文請見此

如何可以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英國的 Raspberry Pi 便是一個好例子。最近開發 Firefox 的 Mozilla 支部 Mozilla Japan,就在日本開始了 Mozilla Factory 平台,為有志成為開發人員的中學生提供協助。

從 2012 年一開始到 4 月底為止,Firefox 陸續推出了 10、11、12 三個版本,這些版本之間有了一些瀏覽器 bug 的修正、對應標準的更動、安全性上的調整,特別是 HTML5 本身仍是屬於正在發展,尚未正式定案的階段,Mozilla 必須變更 Firefox 在相關功能的實作以符合草案的變動。再加上,Firefox 10 除了是第一個兩位數版本號的版本,更是 Mozilla 為了企業實務上不一定能配合 Firefox 4 開始的高速釋出週期政策來更新所提供的第一個長期支援版本(Extended Support Release,簡稱「ESR」),開發者除了要注意網頁在新版本上是否能正確運作及顯示之外,兼顧向下相容,特別是對 ESR 的相容性變得更加重要了。有鑑於 Mozilla Japan 會對這些資訊加以整理,而台灣似乎沒有把相關資訊中文化並整理起來,因此小弟斗膽將 Firefox 10、11、12 的相容性資訊翻譯並加以彙整,希望讓以中文為母語的開發者能省去搜尋及閱讀的時間,在開發及維護時能提早預知可能的問題並加以避免。以下以版本號分別列出該版本與上一版本之間的差異。

前言:轉換的原因

引領我入電腦領域的師父,採用的就是微軟 MS-DOS 作業系統,因此理所當然地跟著用。此後就是加入 Windows 3.1,接著一路到 Windows 7。不論其他人怎麼評論微軟的產品,我始終不認為它們很糟,讓我不滿的主因只有一個:合法使用的代價頗高,非一般上班族所能負荷。以時下新進人員起薪新台幣二萬二來說,一套彩盒零售版的 Windows,再便宜的管道起碼也要薪水的四分之一左右。這樣的代價可以用多久?如果被微軟各種間接強迫使用者升級的方式所惑,大約每兩年還會再花一筆約三到四千的升級費。以個人使用者來說,等於每年花了四千到五千元買到作業系統的使用費,如果又加上微軟的 Office,費用更高。

◎ 本文原載 Linuxpilot 網站,原文章連結

微軟將產品開源化已經不是新鮮事,其目標相當明顯,便是希望把更多人鎖定在 Windows 的平台上,這次也不例外,旗下的 Windows 腳本工具 Mayhem 將會開源化,希望留住正在流失的 Windows 用戶。

 
◎ 本文原載 Linuxpilot 網站,原文章連結

有了免費的開源軟體,您還會用付費的商業軟體嗎?這是長久以來開源界的爭論。筆者認為是不會的,但著名研究機構 Gartner 的研究主管 Laurie Wurster 卻持不同的意見。

本文為「電腦的建置成本-個人篇」之系列文章,此次主題是以成本的角度探討企業建置電腦之多方考量。

 

企業和個人在成本考量上的重大差異

企業在建置電腦所考量的成本項目,基本上和個人差不多,不外乎就是所要花費的人力、時間和金錢(資本),二者主要的差別是個人比較會因為自身的偏好,而將某個目的列為頭號目標,導致其他項目的成本因此增加,例如那些只論效能不論花錢的狂人級 3C 愛好者。

然而,企業所要求的卻非如此。在達到建置目的的前提下,所有的項目都要以最節省的方式來達成。對企業來說,想要有盈餘,第一要有業績,第二就是要竭盡所能地節省成本。因此,企業在建置電腦時,會比個人有更明確不移的指導宗旨:能省儘量省!

在上一話當中,提到了如何去辨認虛假的專家或撈過界的專家。在強調來源、依據的維基百科裡,文獻考證的攻防戰也正是經常圍繞著作者的身分展開。然而,不是每一次的爭論,都能夠用同樣的方式來處理。在一些領域,幾乎沒有足以公認為「專家」的角色,這個時候如何去做適當的判斷,也經常造成一些爭議。

◎ 本篇文章傳達作者意見,不代表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立場,回覆意見請見部落格原文網址,採用 CC-BY-SA 授權

加州參議員 Darrell Steinberg 推動 open source 大學教科書,希望幫每位大學生每年省下大約一千美元的書籍費用,減輕大學教育對中低收入家庭的負擔。這項方案得到許多教授和學生共同支持。在臺灣,大學校長是否願意請教授們撥一點生產力幫學生減輕教科書費用的負擔,順便行銷學校?

 

如果要抓一個比較具體的起點,那麼發佈於 2007 年 6 月的研究報告「The Power of Information」是英國開放資料 (open data) 政策的濫觴。這份報告的特出之處在於指出了政府公開資訊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的巨大機會,並且彙整了由公民和國家所產生的資訊之使用以及發展現況。舉例來說,政府所產生的公開資訊包括地圖,心臟手術死亡率統計數據和公車時間表等,而公民所產生的資料,則是有民間意見回饋,政府服務和產品評論,甚至是線上食譜等。這兩種形態的資料都在研究的範圍之內。

更多文章...

第 5 頁, 共 13 頁

5